深圳容冲交易研究学会 容冲大数据多空信号交易指数
金融创客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法则

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企业本身的好环比股票价格等因素重要得多。因此,他不太注意所谓的技术分析,而是强调基础分析中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内在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这类似于国内投资者曾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寻找到一个优秀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对资产的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估。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涨的可能性。

彼得·林奇总是在无休止地寻找那些值得投资的公司。当一家濒临倾家荡产的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该公司有利时,他就会去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行业有利,他就会买一批该行业中的公司的股票,也许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在这种机会面前,他并不一定要对一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后才会买它的股票。他关键是先要看好这一个行业。而且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价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他的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善于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彼得·林奇经常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动而改变他的投资方向,因此,麦哲伦基金的多数公司存在于他的投资组合中仅一两个月而已,而整个组合里的公司一年之内至少要被翻检一次。他自称其购买的股票中如果在3个月以后仍有四分之一值得保留的话,那就非常满意了。

企业会发生变化,竞争局面会发生变化,国家政策也会发生改变。一旦情况改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但股价变了也会促使彼得·林奇采取行动。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买入卖出自己公司股票的举动。他认为他们买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赚钱,所以当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大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时,该公司很少会破产。相反,当公司管理人员大量出售该公司的股票时,则是该公司全面面临困境的时候了,除了快速出售该公司的股票外,别无他法。

彼得·林奇在自己所投资的公司中,最看好的是中小型的成长公司,因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个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亏损,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战绩。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要思想开阔,心中不怀偏见,尽可能多研究些企业。他认为多数投资人的头脑都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通,偏见太多,偏重某些行业,而忽视另一些行业。殊不知“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中都会有杰出和优秀的公司。

彼得·林奇注重的是企业的根本业务,而对市场的预测、利率的变动等并不关心,他宁可投资一家不受人欢迎的行业里经营有方的企业,而不投资一家热门行业的热门企业。他认为越是热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结果大家都赚不到钱。对于他来说,企业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企业发展良好,业绩出众,股价是没有理由不上涨的。

彼得·林奇非常重视对准备投资的公司的实地调研,这是获得真实有用信息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彼得·林奇从进入麦哲伦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从事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他出任麦哲伦基金总经理之后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林奇对R玩具公司的详细调研中就可以发现其成功的秘密。

请千万不要以为无论什么股票都可以通过长期持有而赚到大钱。如果长期投资真能如此简单就成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百万富翁会遍地都是。

长期投资的理念使彼得·林奇取得成功,可是在实际投资中,许多投资者也同样采取了“长期投资”的策略,但却亏损了,而这种损失不仅是资金的损失,同时还是时间和精神上的损失。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长期持有这一投资策略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彼得·林奇认为,长期持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投资者长期投资了一只“地雷股”,即使最后持有到退市了也不会赚到多少钱,反而会血本无归。那么,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该怎样理解彼得·林奇的长期投资理念,该怎样更好地实践长期投资策略呢?下面四点可作参考:

第一,避免陷入长期投资策略的字面误区

有些投资者常常以为长期持有就是长期捂股,只要买了股票放在那就不用管了,等着赚到很多钱。事实并非如此。在进行长期投资以前,需要对买入的股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买入股票的基本面是否良好,买入的时机是否合适,买入前后对持有的时间有所考虑,以及在持有过程中的不断观察和研究发行这只股票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和股票价格的异常变化。

即使是声称“最好的持股时间是永远”的巴菲特也是逢低进入,长期持有,而不是追涨杀跌。有时候一只好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不正确反而会造成亏损,而一只差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正确而有所盈利。而且如果一只股票一年内就完成了预期的投资目标(比如2倍、3倍或更多),投资者就要经过分析,再决定是否要坚持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第二,长期投资者应看淡利空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投资者要尝试避开股市下跌,以免亏损,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下次上涨的机会。这就是试图预测市场最大的风险。以美国股市为例,如果在过去25年的时间中一直坚守岗位,则投资的年平均报酬率超过11%;然而若喜欢进进出出,又不幸刚好错过这当中表现最好的40个月,年平均报酬率就掉到只剩下1%。股市反弹,往往在最出乎人意料之时,唯有长期投资才能避免此风险。比如,1990年,美国投入海湾战争,且当时经济身陷衰退、更面临银行危机。结果呢?隔年却是美国历史上股市表现最出色的年度之一,标准普尔500指数于1991年上涨超过三成。所以长期投资人必须学习看淡利空消息,因为任何时候都有坏消息。但是别忘了,好消息也经常存在。如果投资者容易受市场杂音干扰,那就该认真评量自己是否适合涉足股市。

第三,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

按照彼得·林奇的观点,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是个人投资者战胜机构投资者的一大法宝。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才是最好的分析观点的来源。这一点林奇做得很好,他在生活聊天、旅游以及购物的过程中都去熟悉一些被人忽视的东西,而他的这一点帮助他发现了多个涨幅巨大的好股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留意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值得投资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在日常生活中,投资者都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比如报刊、电视、网络、日常工作以及朋友闲聊等。如果对这些信息适当地加以利用,再结合投资者自身的行业专业知识优势、渠道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在恰当的时间买入恰当的股票,并进行长期持有,最终一定会获得良好的回报。

第四,认真做好公司调研工作

彼得·林奇最重视的工作就是调查研究,不管是他的妻子告诉他的,还是他自己发现的,接下来的调查研究都是他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在调查研究中,他会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比如公司基本状况、资产负债情况、销售市场、市盈率与增长比率以及销售百分比等一系列的详细了解和分析。在这方面他也积累了很多的方法。前文中“R玩具公司”的调研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彼得·林奇有一个坚定的投资信念——价值投资,不为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动,这点对于基金管理人是非常重要但也是很难做到的。总有各种短期业绩指标在不停地比较各基金间的业绩,因此初期想要坚持这种信念是异常艰难的。尽管国内资本市场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但是价值投资的信念是需要在研究员脑中根植的。彼得·林奇在初期的管理中换手率非常高,但是这是因为他在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股票,而不是在“炒股”。如果仅仅关注换手率这个指标,可能会被误导。

关于忽视市场短期波动的投资理念,彼得·林奇通过投资者选择基金做了说明。他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投资者最热衷的是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然而,在他看来,“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些投资者通常会选取理柏、晨星等专业机构排行榜上最近一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并将资金投资于这个基金,“这种做法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理柏、晨星等排行榜的最后”。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现象,即基金业中的短跑冠军未必能是长跑冠军。国外市场如此,而在国内市场同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关键还是在于,冠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更长一段时期内业绩表现是否稳定,是否表现出持续性更为重要。